校园生活
心晴花园
“梦的解析”——3.21世界睡眠日专题(二)
上一期我们谈到了睡眠的分期以及与梦的联系,本期我们一起来看看,心理学家又是怎么理解梦的呢?
Part 2 “解梦”
谈到解梦,就不得不提弗洛伊德。《梦的解析》是弗洛伊德的代表作,也是精神分析的奠基作。弗洛伊德在总结了自身临床经验的基础上,阐述了关于梦的理论构想。书中最核心的观点就是:“梦是愿望的达成”——当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有无法实现的愿望时,内心的渴望会促使梦的形成,以求在现实和虚幻的裂缝间争取到一丝自我满足,比如在繁忙的考试周梦见去旅游放松,申请季梦见打开梦校的录取邮件,都是典型的例子。但梦境不见得都是好的,因为我们的愿望不仅仅有对快乐的期盼,也会隐藏着自我惩罚与痛苦,比如当一段时间自我放纵后,我们可能会做一些考试不会做题、上课迟到的噩梦,这些噩梦背后是自我惩罚的愿望,源于对自我放纵的不安。某种程度上,这是一些与警示相关的梦,当我们为此改变时,遭受真实的惩罚的可能性也会减低。
虽然梦是愿望的达成,但弗洛伊德认为,这些愿望的实现可能会有违道德准则或现实要求,所以为了逃避我们意识中的“不允许”,梦会进行伪装。一般而言,儿童的梦会更直白,比如饿了梦见吃糖、不想上学梦见去游乐园等。而成人的梦则有更多的掩饰,因为成人的愿望在现实中实现的难度更大,受到的约束更多。
而理解梦的关键,就是识破梦的伪装——
弗洛伊德认为梦来源于生活碎片的拼凑。所有的天马行空都基于现实经验,而梦就像一个“剪辑大师”,把各种元素拼凑在一起。“剪辑大师”常用的工具有“凝缩作用”:比如把两个以上真实的人的特性结合起来,成为一个单一的梦象。通过让做梦者对凝缩后的梦象进行联想,可以把梦象逐步对应回现实中真实的人或物。“移至作用”也是“剪辑大师”的常用套路:用转换过、不那么明显的方式表达一些强烈的情绪和愿望,比如有人欺负我,我很愤怒,想要通过暴力回击对方,但因为暴力不符合现实要求,所以梦中可能表现为我目睹对方遭受意外。
在解梦的过程中,引导做梦者进行联想非常重要。同一个梦象,对不同的人来说含义可能完全不同。就好比A和B都梦见了自己考60分,对于A所在的教育体系而言,60分是满分,而对B来说,60分是他所在的教育体系的及格线,如果用同一标准进行暴力分析,则可能导致曲解。
其实,梦不仅仅是一种生理现象,也是我们自我了解的桥梁。如果你经常做噩梦惊醒、或者梦中负面内容很多,也许就需要约心理老师来“解梦”了。
“睡眠” 相关文章: